微信二维码 顶部
师德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资队伍 >> 师德建设 >> 正文
话语创新——思政课“四有”教师的修炼之路
  审核人:

广州航海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胡伟光

思政课老师要成为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必须在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上下功夫,真正让大学生对思政课愿意听、感兴趣。要实现此目标,思政课教师必须从课堂教学的话语创新上着手修炼,提升课堂教学的话语水平。正如《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要求的:“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

思政课因其授课内容的理论丰富性,极强的意识形态性,浓厚的说教性,因而要想通过课堂教学说服大学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讲不好就会沦为照本宣科,朗读教材,宣读文件式的教学。更因其与现实的密切联系性,大学生对现实的自身体验,已经大致形成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观点。因而要想改变他们原有的观念体系也不容易。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具有良好的话语阐释理论的能力,对客观现实的精辟话语分析力。通过话语连接理论与现实,融通古今中外,考验着思政课教师的话语创新力。话语创新不是教师想当然的心血来潮,实在是唯有如此才能抓住学生的眼球,让学生愿意抬头听课。因此,话语创新与其说是思政课教师积极主动的谋求,不如说是思政课对大学生吸引力不足的形势使然。

思政课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话语创新呢?笔者认为要努力做到“三个善于”。

首先,善于把教材话语化为课堂话语。教材话语是一种书面语言,逻辑性强,语言论证严密。但是情感注入不足,感染力不够。不好直接被教师用来作为课堂教学所用。课堂话语是一种对话形式的话语,要有启发性,引导性,需要有详细分析、解释,通过生动具体的举例论证才容易让学生接受、掌握,并且化为自觉行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用问答式,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教与学的双向互动。

其次,善于把理论阐述化为生活描述。理论是对实践的概括,对生活的提炼。理论阐述要通过话语表达出来,但这种话语是学术化的语言,不容易被大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注意把理论阐述还原为生活描述,即要用生活实践中的语言、事例去解释理论,使学生易于理解。

最后,善于吸收群众语言,贴近青年心理。大学生多是年青人,这些青年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的对象,本身极具年青人的思想特点。因此,在教学当中话语要符合年青人的特点,抓住年青人的心理。要善于运用年青人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达透彻地说理,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多关心、关注、了解年青人的喜好和他们的所思所想,做年青人的知心朋友。例如,网络话语,流行剧话语等的介入课堂话语中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又不失时机的对当下的不好风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展开分析和批判,学生必然心悦诚服。

总之,思政课在高校是一门独具特色的公共必修课,其特殊在于它不必强调学生的个性差异、专业差异等,而是聚焦大学生的思想,从思想上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是针对处于成长阶段的大学生的社会性教育,即如何使他们成长为心理健康,国家需要、能够融入社会的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人。这样就决定了思政课主要是从思想上影响人,这种影响是通过老师的课堂教学话语来实现的,因而是一种说服为主的授课方式。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这种说服人的工作不仅考验着教师的理论修养,更考验着讲授者阐释理论的嘴上功夫。

因此,任何有志于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的思政课教师,都必须立足于在课堂教学中修炼自己的话语表达基本功。用创新的话语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强大魅力,善于利用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表述、新范畴,说服学生,教育学生。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既传道授业,又释疑解惑的“四有”教师。

 

上一条:恪守教师职业道德,做爱岗敬业教师
下一条:广东省教职工航海科普教育活动示范基地在我校挂牌
关闭窗口